為何這種方法更受歡迎?因為單跳線法提供最低的不確定度測量值,并對連接器和被測布線的光纖均進行測量。
但是既然利用2根線進行測量,那么利用2根線來設置參考不是更合理嗎?有時,為了理解利用光源和功率計進行的測量,使用瓦特或dBm (實際功率)而非dB(相對測量)來進行解讀,更容易理解。
讓我們看一下這兩種方法,首先讓我們分配一些數值,并做出對兩種方法均適用的一些假設:
測試單模光纖
RGT = 參考級端接
SGT = 標準級端接
相對于參考級端接的參考值 = 0.2 dB
相對于標準級端接的參考值 = 0.5 dB
對于單跳線法,假設光源發射-10.00 dBm,該數值由功率計上的大面積探測器測量得出,無損耗。連接到被測布線后,如圖所示,-10.00 dBm。在第一個連接器處的損耗為0.5 dB,被測光纖的損耗為0.5 dB,第二個連接器的損耗為0.5 dB。功率計將測得-11.50 dB (或1.50 dB的損耗)。
現在,對于2跳線法,仍然在發射光纖的遠端發射-10.00 dBm,但是當連接到接收線時,功率計測得-10.20 dBm,而不是-10.00 dBm。連接到如圖所示的被測布線后,功率計的測量方式與單跳線法相同:-11.50 dBm。但是,參考值為-10.20 dBm,因此計算的損耗為-11.50 dBm – 10.20 dBm = -1.3 dBm,該數值比較樂觀,因為鏈路的損耗顯然為1.50 dB。但是,這并不是您想要的——您需要的是真正的損耗。
以上文章來自福祿克網絡。
本站觀點:由于測過程中,經常性要重新測試一下,查看基準是否有偏差,另外為了測試方便性,大部分客戶還是習慣使用2跳線測試基準。現在耦合器衰減也比較小,所以一條線和二跳線各取所好吧。大家知道怎么回事就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