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例說明:目前在工程驗收中使用最多的無疑還是福祿克DTX-1800加上DTX-MFM2或者DTX-SFM2模塊,但是我們在測試的時候,為什么會在設置基準的時候,有時候測試工程師會加一段短跳線測試呢?
一條被測鏈路的衰減值應該是被測鏈路本身的衰減值加上鏈路兩端機械連接所固有的衰減值。在獲取P0時常用一根測試跳線做短接“歸零”,此時的P0值在“歸零”時去掉了這根短接測試跳線及其兩端插頭(共三部分)的機械連接所固有的衰減值。“嵌入”被測鏈路后,在測試的總結果中將會自動“除去”這根短接跳線(共三部分)的衰減值(歸零值),則此測試結果將只包含被測鏈路及其一端(而非兩端)機械連接的固有衰減值—因為另一端的機械連接的固有衰減值在歸零時被去掉了。所以,需要增加一根測試跳線來人為地“補償”被測鏈路另一端機械連接的固有衰減值。
細心的讀者可能閱讀到此就會發現,用另外增加一根測試跳線(比如2米長)的方法來滿足工程上的需要會引入一點誤差,那就是這根附加測試跳線的光纖衰減值(此值不包含其兩端機械連接衰減值),由于這段2米長的光纖本身衰減值遠遠小于其兩端連接器的固有衰減值,故可以忽略其引入的測試誤差。請參考下圖。
]]>